医工融合实践中心依托医学信息工程学院,于2018年成立,是学校贯彻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以及教育部关于推进新医科建设,推动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医工学科交叉、培养新医科人才新路径,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地。
中心拥有30间实验室,总面积3600平方米,仪器设备3500台/套,虚拟仿真软件9套,总值3000余万,主要有核磁共振实验仪、CT教学实验仪、单片机实验箱、PCB电路板雕刻机、RFID射频实验箱、传感器实验台、3D打印机、高性能计算集群等医工交叉的仪器设备。
医工融合中心基于“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合作共赢”的理念,聚焦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等战略性支柱产业,整合校企优势资源,重点建设智能医疗器械、医学大数据、组织工程、生物力学等领域。因此,本中心建设方向完全对接江西省“一号工程”和“2+6+N”产业,同样对接赣州正在实施的“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符合教育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需要。
针对医工融合的需求,学校积极探索面向“新医科”、“新工科”等新型优势学科专业发展,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物联网工程、生物信息、医学影像技术、智能医学工程5个具有鲜明数字特色的专业。这5个专业的特色不仅在于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还具有稀缺性。生物信息学和医学影像技术是江西省唯一设置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硕士点也是全国首批设置。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是江西省唯一。物联网工程在省内医学院校中也只有我校开设,智能医学工程在我省是第二个开设,第一个开设的是南昌大学。
现中心师资队伍雄厚,拥有省双千3人,省井冈1人,苏区之光1人,1个省级医工融合教学团队,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4个医工融合科研团队、1个电子科学竞赛基地和1个软件实训基地。迄今获批10余项国家基金,256人次在全国和省级各类电子、影像、互联网等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新医科应用型人才。
为了推进新医科医工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和科研方式。比如,将一个大的仪器分解成零部件,并将这些零部件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都填充到大一到大四的课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有利于掌握其所涉及的核心软硬件技术,最后到大四毕业设计的时候,再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把仪器做出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促进教学由传统偏理论向侧重于实践应用的转变。
中心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与医院、企业开展合作,目前我们已经与国内几十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协同创新合作体系,比如百度、东软集团、深圳新产业、深圳理邦等大型上市公司。合作方式分为人才培养和产品联合开发两个方面。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共建实习基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讲课等。产品联合开发方面,主要是与企业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合作开发创新产品等,目前中心与企业已经合作共同完成了30余项产品和软件的研发,如非接触式可视化新冠肺炎智能筛查、诊断与监控系统的创建与应用、红色旅游平台、HIS沙盘、智能家庭医生、学生综合素质管理平台、血压管家、智能心音听诊器、红外测温仪、液滴监测仪、病房呼叫系统、智能输液监控器、心率测量仪、便携式经颅直流电刺激仪、智慧病房、床旁交互系统、中央监护系统、移动护理系统、无接触电梯按键、消防机器人、医疗物流机器人、智能医疗垃圾桶等产品。
通过4年来的发展,中心在新医科、新工科人才培养,产业合作开发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立足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博士人才,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智慧医疗产品,2022年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获批“江西省智能医学产业学院”。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将医工融合实践中心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优化完善,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智慧医疗产业特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示范基地、高素质医工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杆和创新实践基地,促进我国先进诊疗技术与医疗设备的研发,服务人民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