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成功之母 张绍中,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现在武汉市某合资企业工作。 “毕业前,我几乎没有实力。学校一般,专业只是公共事业管理;成绩也差,4年没拿过一次奖学金,且经常补考;除了该有的学位证和四级证,其他的证书我一样都没有。”张绍中腼腆地说:“但我还是将自己‘卖’了出去,而且是国内著名的医药公司。公司选中我,周围的同学觉得这根本不可能! ” 张绍中的大学四年可以用“蹉跎岁月”来形容。刚入学时是不喜欢这个专业,后来是不知道该怎么学,甚至该学什么也不知道!大四的一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让他明白了“求职”已经来临,而且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11月份,他千方百计通过亲戚、朋友等各路关系,得到了一次参加复试的机会。那是家外企,要求高,待遇也高。面试前,张绍中一直在琢磨面试时该说些什么。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如果不是朋友推荐,他根本不可能得到这次面试机会!分析了半天,他觉得自己的优点只有擅长表达,但又很心虚:自己确实什么东西都没学到啊! 进入学校的用人单位招聘室,招聘经理就问:“你是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概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吧。”张绍中紧张得开始了那个至今他也不知道花了多长时间的自我介绍,这个介绍罗列了他能想到的自己的全部优势,大到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小到曾经参加过的班上体育比赛。最后经理主动打断了他的阐述,说:“这样吧,我们只是想找一名市场开发人员。你谈谈你在学校时,有没有过类似这方面的经验,或者参加过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吗?”问到这里,张绍中同学所有的思路全停了,只好告诉经理,他没有做过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却狡辩说:“您也知道,学校一般都是教课本知识,很少组织课外活动的。”经理看了他一眼,笑了笑说:“行,那这样吧,如果我们决定录用你,再和你联系。”他当然没有得到这个工作。 这次面试让张绍中深深地体会到了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对于求职的重要性,说谎只能胡弄自己。接着是实习期间。他虚心求教,工作十分卖力。毕业前夕,一个合资企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岗位有几个,他选择了别人都没看上的市场推广部的市场调研员。基本要求是:文笔好,口才好,能吃苦耐劳,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文笔没有问题,高中是学文科的,就喜欢写文章;口才也一向不错;吃苦耐劳,这好说,惟独缺少的就是相关的工作经验,但这个岗位最少人竞争。 接下来的笔试、面试都顺利过关,他才发现,这个岗位同班同学是没什么人跟他竞争,和他竞争的大部分是有过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最后一关是实践测试。公司发给经层层筛选而剩下的8个人每人12份调查表,给10天的时间去搞调查。领到厚厚一摞调查表,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在10天之内,谁完成的调查表又多又好,谁就是最后的幸运儿。 但等真的调查起来才发现,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调查表的内容设计得非常详细,细到让人不耐烦的地步,一些数据还涉及到几年前的销售情况。结果被调查的销售负责人一翻那份厚达七八页的调查表,就直皱眉头,大都以“实在太忙”、“最近没空”予以婉拒。 这样辛辛苦苦地跑了一周,张绍中也只做好了三份调查表。剩下三天,张绍中疯狂地到处跑。在一家大药房,他连去了四趟,留在那里的调查表还是空白一片。那有位女经理是校友,听说张绍中这调查同时也是求职考试,就好心地对他说:“这样吧,我现在实在是没时间。我给你把调查表盖好章,数据你回去自己填,反正也没人知道。”张绍中一想,这是个好办法:只要找到校友,讲清楚,大部分的求其盖个章还是很容易的。至于数据,照着那份填好的调查表,改动一下就是了。可是这样一来,公司搞这次调查也就毫无意义,调查表也就失去了任何参考价值。考虑再三,张绍中最终还是谢绝了那位校友的好意。期限到了,他垂头丧气地拿着三份调查表去交差。看来,这份工作是没希望了,想着自己前面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这么好的单位又失去了机会,真有点后悔当初没听那位校友的话。 出人意料的是,一周后,公司打电话来通知张绍中,他被正式录用了,就是现在他工作的这家公司。报到那天,总经理亲自接待他,并说:“所有人之中,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工作经验。但我还是给了你一次机会,你们交回调查表,公司马上派人去核实……你们的工作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投资方向和营销策略,容不得半点虚假。”最后,他意味深长地说:“你要记住,无论干什么,一个不诚实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谋,而后攻 林洁,2006届药学专业毕业生。现在深圳市某公司工作。 辞去第一份工作快半年了还没找到一个如意的工作,身上钱已所剩无几,林洁又烦又急,天天跑东跑西,可是,不知为何,就是每次面试都名落孙山。想着毕业前还在学校时有那么多单位来招聘,自己竟没看上几家,现在才知道,作为往届毕业生求职太难!真后悔不应该刚上一个月班就辞职的。在网上看到北大女硕士万元求职装的新闻后,林洁心想:莫非我的形象太差?于是她向同学借了钱去商场花3000元换来了套名牌套装。自此,林洁信心大增,每次面试都抬头挺胸,志气昂扬;可是,公司都喜欢有工作经历的,自己刚毕业,只工作过一个月,外加实习半年,其它什么都没干过,而且还有好几个月是失业期,简历上该怎么写呢?思考再三,她只能在简历上做点改动,把自己描述成非常能干、样样都会的多面手。她想刚涉入职场的毕业生都没什么经历,也许自己的“多面手”能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然而,在面试过程中,一旦人事经理谈到具体的工作技能,林洁还是答不上来,每每这种情况,她都支支吾吾,面红耳赤,不知该如何应对。昂贵的职业套装变成了一付空壳,连自己都脸红。 好单位应聘不上,“差”点的单位又不愿去,怎么办?至少要选择一个比原单位好的公司。尽管每次面试都是石沉大海,林洁还是把简历再彩印了50多份,继续“疯狂地”广播“种子”。 在经过了连续6个多月的“海投”求职失败后,林洁想到了毕业前给自己上就业指导课的吴老师,决定回到母校找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帮助,看看自己到底合适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找到满意的单位。在倾听了林洁的求职历程后,吴老师发现她在简历、面试上的毛病几乎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通病”,而且也是相当部分在职人士经常出现的问题。事实上,个人外形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简历与面试中的一部分。准备简历和面试虽然是“技术问题”,但却对个人求职有之举足轻重的影响。 吴老师告诉林洁:职业形象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形象非常重要。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人事经理对求职者的形象十分看重。所以你再有本事,形象这一关过不了,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应该用什么样的形象来打动人事经理?简历上,应该简洁、大方、鲜明。从范围来看,包括简历的外表、简历内容、简历照片。简历外表,不需要太花哨,过度的包装设计没必要,主要是让人一目了然;简历内容,必须在最显要的位置摆出人事经理所关心的东西,废话少说,详略得当;简历照片,让人感到可爱、亲切为佳,切忌不要搞什么艺术照——除非你应聘的是艺术性的职位。如果把简历搞得富丽堂皇,还加了一些水分,自然得不到人事经理的好感。面试时,要穿着得体,表现热情、恳切、诚实。如果刚走出校门,就花哨装饰自己,丢掉了大学生应有的清纯、朝气。哪个人事经理关心你的衣服花了多少钱,是什么名牌的?而且,在简历里“注水”,又在面试中被面试考官一语问破,这样的状况在求职中是万不可犯的“大忌”,再优秀的人,一旦被发现了这样的纪录,结果也只有一个——失败! 长得困难的,怎么办?除了用得体的服饰弥补之外,就要用谦卑、诚实来打动人事经理。如果一个人长得丑陋,而又自负、狡猾,可就糟了。相反,一个人表现得朴实、真诚,即使难看了点,别人也会接纳。 吴老师同时又告诫林洁:求职资本决定胜负。求职资本是最关键的,也是人事经理最重视的取舍依据。求职资本主要包括两部分:专业和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因此,成功地简历和面试,就是要成功地展现自己的求职资本,并获得认可。最佳的表达方式是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性。比如每次求职的简历都要有个性化,要针对所应聘岗位的需要来表现自己那方面的特长与能力。可惜,现实中很多人都把一份简历复印上百份,大把地撒简历,注水则更是“低级错误”。求职资本太少,缺乏工作经验,有什么办法?第一、扬长避短。在简历与面试过程中,吸引人事经理注意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比如学习能力、专业理论等等,避免讨论自己的缺点,无形中影响他的心理判断天平。当然,如果一定要谈,你可以说:虽然我少了点经验,但人无完人,只要给点时间,我会很快改变的。第二、表现相关的经验与阅历。比如,应聘从来没干过的企业管理岗位,可以列举自己担任过什么学生会干部、社团协会干部、组织过什么活动等及毕业实习都可以摆出来,说明这些经历中你获得的相关经验,锻炼了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 最后吴老师还指出:如果求职资本不够,性格潜力是突破口。对于求职资本不够的人,在自己的性格、潜力上做文章,是增加机会指数的重要方法。现在的企业管理层一般都会在面试时考察你的个性特点与发展潜力,以判断是否合适岗位的需要。但很多求职者都忽略这一道关口。因此,在面试时,要不断暗示人事经理:我的爱好正好是这样的职业,我很想在这个职业上发展下去,我的天赋潜能恰恰适合这个职业。这样的信息会对求职致胜非常有帮助。在简历里面,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栏目里,可以多发挥一下。而在面试交流的时候,在首先了解应聘岗位后,要善于用语气、表情来表达你对该职业的兴趣。当然如果自己并没有这样的爱好和兴趣,是不应该假装的。否则最后还是不会取得成绩的。如果还是不能获得成功,那就必须放底自己的求职标准,先取得一些经验再说。其实小点的单位,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林洁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及兴趣、爱好,结合所学专业,重新给自己定了位,并按岗位准备求职材料,精心准备面试,不久便找到了自己如意的工作。 不经风雨,哪见彩虹 肖佑,湖南某医药大学2002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现为全国某知名医药企业湖南、广西区经理。品学兼优的他在毕业前原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找到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当他真正走到大学生就业的庞大人流里时才发现,现实却并非如此…… “我在2001年底就开始找工作的,说实话,我当初还很乐观,以为凭我的资历,应该没有问题。”除了做校学生会副主席、校报编辑这两份“工作”外,肖佑还在每个假期找地方锻炼自己的能力,他在寒暑假时做过促销,且工作业绩不错。他对自己的就业前途很乐观,不管就业压力有多大,他坚持认为,自己是个人才,而且也不缺乏社会经验。实习期间,他得到了一份在长沙市某国营大医药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的机会,主要负责员工的培训。领导看重他说话很有条理,而且有激情,有煽动性。但肖佑同学却更喜欢从事药品营销工作,而且他认为应先进入市场,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才能胜任员工的职业培训工作,于是毕业后没干三个月,9月底他就辞职了。 辞职后,肖佑每天都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每周必到人才市场,连卖票的都眼熟。他二个月内共投了42份简历,不同的人才市场去了11次,电话打了多少,他记不清了:“几乎每天都在打招聘单位的电话,一天要打很多。”但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总是没能找到如意的的工作。 后来班主任介绍到一家国际知名的外资公司面试。“说实话,我当时是看中了这家公司的知名度,并考虑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前景才去应聘的,从内心里对经理办公室秘书的位子多少有些不屑。所以,也就没对面试进行过多准备。”肖佑现在回忆起来都有点不好意思。 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在他看来并不起眼的职位,却引来了许多应聘者,而且显然,大家都有备而来,手里拿着包装得非常漂亮的个人材料。相比之下,他的材料就显得很黯淡。但他想:“是金子就会发光,我的实力是很明显的。”面试开始,十几位面试者坐在环形桌前,先填写一份问卷,回答一些“你对本公司了解多少?”“个人有什么爱好?”“将来有什么打算”之类的问题。肖佑觉得这张问卷一点儿也不显示专业水平,于是迅速作答,然后东张西望,看着那些略显紧张的其他应聘者。问卷全部交上之后,主考官走了进来,同应聘者开始一场集体谈话。先是每个人自我介绍。不少人很详细地说明自己的姓名、籍贯、专业、特长、得过什么奖、参加过什么活动之类的,这在肖佑看来,全是些没有什么新意的按部就班,而他别出新裁的个人介绍也确实赢来了考官关注的目光。正暗自得意,接下来是回答提问。这时候,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很认真地了解公司情况,所知道的只是一般大众都知道的该公司的形象,对于公司的业务领域、特别是一些产品及其技术进步方面的问题知之甚少。这时候,不少其他应聘者表现活跃,而肖佑同学一点也插不上嘴。好不容易等到考官问有关医药市场方面的问题,他赶紧滔滔不绝起来。他看到考官很注意地在听,想:“自己应该能通过考试吧!”可惜,肖佑满怀希望等来的却是未被录取的消息,更让他受打击的是他得知公司录取了一个学历史专业的女生。“主考官太没水准!”他觉得受到了侮辱。这时,班主任打电话约他谈了一次话。班主任和面试的主考官是大学同学,主考官说,肖佑未被录取的理由不是业务素质、个人能力不行,而是不合适他们招聘的职位。他们认为,以肖佑的个性和自我期望值,不会踏踏实实安心于本职工作,而且与他人的合作精神似乎也欠佳。 这次经验使肖佑明白,公司在挑选一个人时,看中的是他是否适合一个职位。也就是说,按职位去选人,以职位所需要的性格特征和专业知识去挑人。应聘者要充分明白这一点,在面试时强化自己的职位特征,而不是强化个性特征。要多想一想,这个职位“需要我成为什么样”,而不是“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而他当初面试时的表现,其实并不符合应聘职位的要求。不了解公司的情况,不了解公司的产品及其专业技术知识,这不符合做一个秘书的要求。 肖佑终于明白了曾经失败的原因,好在不算太晚。2003年元月成功进入现在公司从事药品销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