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纳医学团队

作者: 时间:2023-02-23 点击数:

1.团队牵头人:钟海舰

2.人员基础

本团队共有10人:钟海舰、赵伟栋、曹智雄、黄薛龙、肖好、黄启同、杨民、易小庆、林小凤、邝莹;其中副高以上6人,博士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省双千1人,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成员在分子影像和设备研发方面纳米表征和理论计算三方面均有3名以上的相关方向博士,制备、表征和计算全覆盖,团队成员涉及物理、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理论计算等研究背景,形成了完整的不同学科交叉合作的链条。

3.研究领域

基于分子影像技术,针对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纳米医学研究。

4.研究特色

微纳医学方向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CT和磁共振等分子影像技术,同时结合拉曼光谱和超分辨显微技术,针对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形成了从分子层面的微观到组织层面的宏观领域,进行力学、电学、光学、热学、磁学、化学等多参量综合研究的特色。

5.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磁共振(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分子影像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对新型磁共振电特性成像法(MREPT)进行算法重建和改进,研究MREPT对肿瘤和心脑血管进行鉴别和诊断;开发基于毛细管光学器件的同轴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IXPCI)及共聚焦微束X射线荧光断层(XFCT)双模式成像平台,在微观尺度上原位实时监测纳米粒子在小动物活体内的输运动力学和沉积机制;研发MRIPETCTX光等多种模态医学影像的融合处理技术。

2.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医学研究:在分子和原子级别研究细胞、病毒、多肽、蛋白质、DNA、药物等的力学、电学、磁学、光学、热学性质,以实现肿瘤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微观结构和早期诊断、细胞鉴别,从微观形态学研究内皮细胞损伤、抗癌药物作用机制,揭示干细胞增殖、分化差异的机制等。

3.3D生物打印技术研究:通过对传统3D生物打印技术的改进和创新,研究将细胞、生物材料按照人体生理模式进行三维定位组装,并实现功能可调控的人工类器官的构建。

6.发展目标

1)所支撑的“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结构全面优化,力争建设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

2)为江西省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类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为我省生物医药行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3)通过3-5年的在人才、教师、平台、设施等方面建设,建成一支主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方向、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创新产品研发能力的科研团队;科研条件更加完善,学术团队结构合理,能稳定产出学术成果,并开始向产业转化,具有承担、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逐步形成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开放型科研基地和人才高地。

7.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获省级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人,江西省级20万以上项目1项,中科院一区论文1篇。

拥有扫描探针显微镜、小动物CT等国际领先研究设备,赣州市纳米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赣州市生物医用传感器重点实验室。


版权所有:赣南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邮箱:xxgcxy@gm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