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队牵头人:陈澜祯
2.人员基础
本团队共11人:陈澜祯、廖宇鹏、李坊佐、周丽丽、盛瑶环、李亚琳、郑旋、林如丹、谢招犇、王蓉、应垚;其中副高以上9人,博士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省百千万人才1人。
3.研究领域
智能医学图像识别和基于医用物联网的智能康养技术研发。
4.研究特色
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多种技术,进行医学临床图像智能快速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医疗器械的智能化研究,以及与医学大数据结合的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研究等。
5.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医用物联网的传染病、重症防治与区域协同救治平台研发。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开发用于医疗机构和欠发达区域协同救治的传染病防治、重症急救、应急管理的APP应用程序和急救云平台。其二,将研究逐步推进,先做一个基于附属医院的大健康与重症急救、传染病防治的应用示范,再逐步向赣州市三甲医院120和赣州地区各县市推广。旨在通过构建区域的120智能急救与区域协同救治平台,为所在城市建立长效的、多位一体的、信息共享的、完善的医疗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贡献智慧力量和实践案例。
在学校80周年校庆期间,本团队与周成虎院士团队进行了汇报交流,本团队的该研究课题和攻关方向得到了周院士的高度肯定和兴趣。目前,学院已经与东软集团、億源科技等公司开展了共建产业学院和联合研究的相关洽谈,拟以该项目为合作契机,通过校医企三方协作,得到科技龙头企业在IT领域先进技术的支持与帮助,以实现产、学、研、医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合作,力争在科研申报和成果落地方面有所突破。从而进一步加快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助力企业、服务地方产业职能,助推一流“医工结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目前,以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计算机教研室为主的科研团队正在研究开发基于医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区域协同防疫、重症急救与应急的数据平台,当地龙头企业也已加入课题组,并拟以该项目为依托,建设“医工融合”产业学院。
(2)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智能康养项目。该方向内容涵盖两个主要内容:
其一,是基于智能医疗工程技术的智能医疗看护机器人的研究。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大数据的高度融合,为生命健康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带来机遇。随着“大健康”“大医疗”产业时代的来临,智能医学有望从技术层面解决国内很多医疗问题,比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薄弱、医疗成本高等问题。本团队研究内容涉及智能诊疗、医疗机器人领域。
其二,是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大健康预警研究。大数据行业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未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将需要使用大数据并行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及医学信息发展的应用领域。移动医疗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服务模式和医疗体验,将断续性的治疗方式转变为持续性的健康管理;将被动看病模式转变为主动健康服务,户足不出户就可进行监测自己的健康数据,并对自身的周期性健康情况进行预警,真正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在医学领域。本研究方向的发展将为我校医学事业的发展能够与国际接轨提供支持,同时将为促进我校建设成为赣南医科大学的目标贡献力量。
6.发展目标
以“高校助力企业发展,推动校企产业合作”为目标,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则领域,通过整合中心内外资源,建设跨学科、复合型智能医学工程团队,发挥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建设合作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科研成果丰的科研创新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7.主要科研成果
近三年,本团队在大数据医疗智能健康管理平台、智能诊疗、医用物联网重症急救、传染病防治等方面做了较多的基础工作,并有了一定的科研积累。主持在研及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课题近20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近100万元,获专利授权十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