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队牵头人:李红东
2.人员基础
本团队共有6人:李红东、洪贵妮、万绍贵、袁志栋、郭有、蔡浩;其中副高以上6人,博士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省双千2人。团队成员集合了生物化学、材料合成、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博士组合而成,促进专业的交叉融合,进而促进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发展。
3.研究领域
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通量数据分析,液体活检分子标记,复杂疾病诊疗标记。
4.研究特色
以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生物医药大数据为基础,以生物医药问题为导向,致力于研究人类复杂疾病的液体活检分子标记、诊疗标记、耐药、预后分子标记,实现疾病的精准诊疗。
5.主要研究方向
(1)肿瘤诊断:肿瘤作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时刻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和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生物医用传感器具有高灵敏、高特异性的优点,其可实现对肿瘤标志物的早期诊断,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可显著改善人群健康状况。
(2)重疾及预后监测:重疾患者在接受手术、药物治疗之后,医生可以通过生物医用传感器定期监测各自生物标志物指标,观测疗效、评估预后、以及指导用药。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及治疗,提高重疾患者生存率。
(3)药物含量监测:不同人对药物的代谢周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利用生物医用传感器进行药物疗效监测,实现个体化诊疗和用药指导,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治水平和临床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同时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4)药物治疗示踪:由于传统的药物长时间使用会产生多药耐药性,同时其靶向性能较差,因此,有必要对药物进行修饰和改性,实现实时示踪药物在体内的靶向及缓释情况,该研究将有望实现个性化、可视化的诊疗方案。
6.发展目标
主要通过构建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器、荧光探针、以及比色传感器等新技术,并实现对临床疾病早期诊断、实时监测以及药物的示踪、代谢分析等。该团队的建设,不仅将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还将提高疾病的预防、诊治及预后诊断能力,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7.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自然科学奖2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单篇最高被引150次,中科院1区论文7篇,拥有高性能计算集群和测序设备,赣州市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